如何规避“漂绿”|亚马逊等121家企业被SBTi移除承诺

发布时间:

引言:近期,SBTi在官网上对加入倡议的企业名单进行了更新,121家企业[1]被打上了“COMMITMENT REMOVED承诺已移除)”的标签。亚马逊、施耐德、雅虎日本等100家国外企业以及天合光能、TCL移动通信、中通快递、秦淮数据等21家中国企业(含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企业)因未能在24个月内如期验证其提交的承诺而被SBTi除名。亚马逊作为SBTi的赞助商亦难逃一劫,SBTi反“漂绿”决心可见一斑。

SBTi官网公开信息(https://sciencebasedtargets.org/companies-taking-action)

备注:

1.“COMMITMENT REMOVED”表示企业/组织未在限期内目标验证,被SBTi标记为“承诺已移除”;

2.“COMMITTED”表示企业/组织已作出承诺,尚未进行目标验证,且仍在24个月的承诺期内;

3.“2℃/WELL-BELOW 2℃/1.5℃”表示企业/组织已设定近期/长期目标,并由SBTi完成验证。2℃/1.5℃表示企业设置的目标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℃/1.5℃范围的目标一致。

4.⭐️表示该企业是Business Ambition for 1.5 活动的成员,该活动由SBTi牵头发起,旨在将气温上升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高 1.5°C 以内,以防止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,避免对社会、经济和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。

被除名中国企业名单(来源:SBTi官网,制图:碳衡科技)

1.关于SBTi

SBTi是什么?

SBTi(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)即科学碳目标倡议,由环境信息披露机构CDP、联合国全球契约UNGC、世界资源研究所 WRI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成立于2015年,旨在倡导企业设立“基于科学(符合《巴黎协定》)的减排目标”,并为企业设立的目标提供第三方验证。

SBTi的发起组织

近年来加入SBTi的企业数量涨幅十分可观(见下图),SBTi几乎垄断了各大公司认证气候目标的业务。苹果、亚马逊、阿里巴巴、百胜、晶澳等在全球拥有广泛影响力的6040家企业/机构(其中包含237家中国大陆企业,1家中国澳门企业,60家中国香港企业,118家中国台湾企业)都向SBTi提交了承诺,目前有3383家企业或组织通过了目标验证。

2015-2022年加入SBTi的企业/组织数量

企业为何争相加入SBTi?

作为企业减排指导框架,SBTi在气候减排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。2022年11月,全球最大的采购商---美国联邦政府也要求联邦承包商必须制定符合 SBTi 的基于科学的减排目标,以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排放,从而降低气候相关风险。

对企业/金融机构来说,“加入SBTi”或“目标得到SBTi验证”是一份“绿色荣誉”,不仅可以向大众表明自己的气候目标与《巴黎协定》相符,更重要的是,这个目标是科学且可验证的,以此获得公众信任和符合下游供应链的低碳要求。企业还可将其作为ESG披露、公司宣传材料,如下图所示。

一些企业在可持续发展/ESG/环境信息披露等报告中将加入SBTi进行宣传

2.企业加入SBTi与被SBTi除名,历程与后果

企业如何加入SBTi?

企业完整走完SBTi的认证流程,通常分为五个阶段:1)企业提交承诺书;2)根据SBTi的标准设定近期(near-term,必须)、远期(long-term,推荐)、零碳(net-zero,推荐)减排目标;3)提交减排目标并由SBTi验证;4)验证完成后通过SBTi官网公布,并与企业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;5)每年披露碳排放和碳目标进展情况,如下图所示。这次被除名的企业,是由于未能切实完成“提交目标并验证”。

入SBTi的流程

企业被SBTi除名的历程与后果

一图看懂,SBTi在官网对不合规企业进行除名的时间-事件回顾。

SBTi发布及实施新承诺合规政策的时间图

不难看出,SBTi始终坚持着“如果企业不在24个月内提交目标进行验证就删除其承诺”的原则,新的承诺合规政策发布前后的区别在于:新政策之前,官网只会在后台悄悄删除不合规企业的承诺,不做任何评判;新政策执行之后,官网不仅不会删除不合规企业的名字(含撤回承诺企业),还会给不合规企业的承诺打上“COMMITMENT REMOVED”标签,相当于对企业公开处刑,宣判其言而无信。

相较于之前的悄无声息被删除,现在的除名标签给企业带来了的后果是什么?企业前期借由加入SBTi而披上的“绿色外衣”被扒下的同时,“漂绿”可能也会随之烙印在企业身上---毕竟,如果连提交的5-10年短期减排目标都无法做到,公众很难相信,企业能落实长达30年甚至更长的雄心减排计划,那么企业前期做出的承诺就属于虚假承诺。企业一旦有“漂绿”嫌疑,其形象和公信力均会因此大打折扣

3.向金主开刀,SBTi同样承受着“漂绿”的监督

即使作为SBTi的赞助商,亚马逊也难逃问责

亚马逊曾是SBTi的三家核心赞助商之一,亚马逊老板贝索斯拥有的地球基金会,如今也仍是SBTi的核心赞助商——亚马逊可谓是SBTi名符其实的大金主。但即使如此,亚马逊还是被打上了标签,也正因如此,亚马逊首当其冲,备受关注。

亚马逊作为SBTi的赞助者(信息源自官网)

早在2020年亚马逊就向SBTi提交了短期(5-10年)气候目标,却迟迟未能进一步提供近期目标或路线图。遭除名后,亚马逊第一时间发布公告表示自己不是不愿意提交,而是目标“很难以有意义且准确的方式”提交。客观来说,亚马逊在可持续转型方面并不是不作为, 2020年以来,亚马逊一直都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买家,拥有20GW可再生能源项目(彭博数据)。但积重难返,亚马逊的主要业务云服务和物流均是高碳排放密度的,虽然《亚马逊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》中表明其总碳足迹在2022年减少了0.4%,但这相较于其“204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”的目标来说相距甚远,亚马逊践行低碳之路并非易事。

SBTi向金主开刀,反“漂绿”大势所趋

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。即使有联合国契约组织UNGC、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具备公信力的NGO背书,SBTi同样承受着“漂绿”的监督。此外,作为金融市场投资信息的关键工具,SBTi的表现也备受资本关注。

“透明度和问责制是我们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 (SBTi) 工作的核心”,SBTi在发布新的承诺合规政策时强调。

在享受全球高度公认和信任的同时,SBTi也接受着各方的质疑,如NewClimate Institute曾表示一些SBTi批准的企业的气候计划是具有争议的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SBTi通过不断打磨自身方法学和标准(目前已发布标准5.0版本),并提升透明度和问责制(实施《利益冲突政策》和《承诺合规政策》等)来保障其公正性。因此,即使亚马逊作为大金主,SBTi仍毫不留情向其开刀,其反“漂绿”的决心可见一斑。

4.企业如何规避“漂绿”风险?认清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

随着公众对“漂绿”行为变得越来越警敏,在政策和舆论双重压力下,认证机构和企业都需要拿出更透明、更实际、更具体、更负责的行动应对各方的监督。对于认证机构而言,应当鼓励企业制定有意义的气候计划,而不是为企业 “漂绿”的“公关文学”背书。对于企业而言,做出了减排承诺却不制定具体目标和规划是“漂绿”,制定了目标和规划却不实施是“漂绿”;实施的时候避重就轻(如有意忽略关键排放源)、数据造假也是“漂绿”。简而言之,说了不做、做的不彻底、做的不到位、隐瞒夸大等都是“漂绿”。因此,企业应当增强意识,善于利用减碳工具,避免落入“漂绿”误区。

随着各项标准和法规的完善出台,“漂绿”的空间将越来越小,“漂绿”的后果只会是作茧自缚,不仅赔了信誉和营收,还会可能遭受罚款,甚至扰乱整个资本市场。绿色金融资金一旦被“漂绿”的公司使用,一些真正需要资金来进行绿色转型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困境,这也将极大地违背“资本向善”的初衷。因此,学会规避“漂绿”风险,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。进行科学碳排放管理,是企业规避“漂绿”的必经之路。

那么企业如何进行科学碳排放管理?

(1)摸清碳家底。收集碳排放相关信息,利用专业的碳核算平台,量化企业的碳排放,同时形成符合国内外相关要求的碳排放报告,便于应对各方的监督检查。全面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以及在行业中的排放水平,可以为后续的节能降碳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依据。

(2)识别降碳关键点。通过分析企业碳排放情况,即碳排放结构,识别出碳排放关键点和存在降碳空间的部分,制定科学可行的减碳路线图,并且可以通过模型预测各种减排路径/方案下的效果,避免“假大空-漂绿”式减碳。

(3)减少碳排放。通过利用循环材料、采用低碳工艺技术、使用绿色能源等方式减少碳排放,并利用数字化工具,实时追踪减排进度,与历史数据和同行先进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,便于企业动态调整减排计划,争取提前实现减排目标。同时,为低碳产品进行碳足迹认证可以为企业减碳提供良好的社会反响。

(4)抵消碳排放。事实上,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实现“0”排放,无法减少的部分可以采购碳信用抵消剩余碳排放,再接入第三方权威机构核查认证,实现碳中和,具体案例可以参考“题桥纺织获空气层布料产品碳中和认证”(需要注意的是,自身减排永远是第一位的)。此外,企业利用数字化绿色供应链系统,实现供应链碳中和,也是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
备注:[1] 121家企业中含5家金融机构,为便于阅读,文章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统称为“企业”。

参考:

https://sciencebasedtargets.org/blog/commitment-compliance-policy-what-you-need-to-know

https://www.ebrun.com/20230831/527493.shtml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MoxLpfD7VP1oK_qAp0jMA 

https://www.jiemian.com/article/10030796.html 

https://www.newclimate.org/news/press-release-corporate-climate-responsibility-monitor-2023